西欧古典主义的悲剧理论这样提出过,所有悲剧作品中的主人公一定要是具有社会地位的品质高尚的人物,他们应该是贵族出身的代表人物或者是具有影响的英雄骑士,但他们最终却敌不过命运的安排而功败垂成。鲁迅也曾说过,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了给人看。而《三国演义》一书中的许许多多人物正是这样走过了他们的一生。
作者罗贯中也在《三国演义》里倾注了他对理想仁君、理想仁臣、理想仁政的寄托,然而事实上历史地发展却把作者的这一切寄托幻化为困惑和无奈。面对这一场无可奈何的历史悲剧,作者痛苦的把它归结为天意或天数,并在小说的最后这样以诗作结:“纷纷世事无穷尽,天数茫茫不可逃!鼎足三分已成梦,后人凭吊空牢骚。”(《三国演义》最后一回)所以,《三国演义》其实是表现了作者在理想与历史、正义与邪恶、感情与理智、人谋与天时的冲突中,带着一种悲凄和迷惘的心理,对于传统文化精神的苦苦追寻和呼唤。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,《三国演义》成为了一部悲剧。而关羽,却成为了这部古典悲剧作品中的主人公之一。
一、关羽悲壮的一生
关羽的命运就好像春秋时期的智伯和夫差一样,都在事业最高峰的时候轰然崩溃。不仅命运一样,就连性格,关羽和智伯也多少有些相似。可惜的是,熟读《春秋》的关羽却没有做到以史为鉴,最终仍然走向了失败。
首先,关羽是一个英雄,是一个被历代仁人志士所敬奉的修身、励志、敬业的楷模。作为一个文学形象,关羽有他独特的气质和精神,是作者投入了较浓的情感色彩所描写的一个英雄人物,关羽这一人物形象在《三国演义》里所体现出来的忠义之节让每一个读过《三国演义》的人都难以忘怀。
关羽在《三国演义》中一出场就博得了人们的注意。“身长九尺,髯长二尺,面如重枣,唇若涂脂,丹凤眼,卧蚕眉,相貌堂堂,威风凛凛。”(《三国演义》第一回)他之所以会逃难江湖,是因为他在家乡仗义为民除害,杀死了仗势欺人的恶霸,这正是一个富有我们民族审美特征的英雄形象。
关羽和刘备、张飞在桃园结义时立下了“上报国家,下安黎庶”的誓言。在当时,群雄并起,天下大乱,每一个军阀都无视东汉政权的存在,而关羽却立志上报国家,即匡扶汉室。对于有心篡汉的曹操,关羽在许田围猎时便想杀掉他,为国除害。这种敢于与恶势力作斗争的表现,正是关羽那一身正气的体现。
关羽作为一名武将,重言诺、讲信义,这主要体现在他对刘备的忠贞不二上面。在起事之初,关羽被围下邳,当时的情况十分危险,面对张辽的劝降,他仍然大义凛然地提出了他自己的条件,即“一者,吾与皇叔设誓,共扶汉室;吾今只降汉帝,不降曹操;二者,二嫂处请给皇叔俸禄养赡,一应上下人等皆不许到门;三者,但知刘皇叔去向,不管千里万里,便当辞去。三者缺一,断不肯降。”(《三国演义》第二十四回)
虽然后来暂归曹操之后,曹操十分喜爱关羽,三日一小宴,五日一大宴,上马一提金,下马一提银,并且带他面见汉帝,得封汉寿亭侯。但关羽却仍然坚定他自己的意志,无一日不在打探刘备的消息,确确实实是身在曹营心在汉。但他也知道感谢曹操,所以后来在官渡之战时斩颜良,诛文丑,以此来报答曹操对他的喜爱,表现出了他的知恩图报,也表现出了他对曹操的义。其后华容道义释曹操也正是关羽对曹操义的延续。所有这一切,都非常生动的表现了关羽的气度与精神,表现出了他那忠贞不二、富贵不移、义重如山的高尚品质。
作为作者浓墨重彩书写的一名英雄,关羽那超群的武艺与军事才能也是构成他英雄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。《三国演义》里围绕着关羽,塑造了许多惊心动魄的情节,譬如温酒斩华雄、于万军之中取颜良、文丑首级、过五关斩六将、单刀赴会、水淹七军等等,无一不展现出了关羽的智勇双全、英雄无敌。
建安二十年秋,刘备在夺取汉中之后进位汉中王,同时,拜关羽为前将军,并授予关羽假节钺之权,都督荆襄九郡事。这一年,关羽发动了进攻曹仁的襄樊战役。曹操虽然说派了于禁、庞德支援曹仁,但关羽先后败曹仁、降于禁、斩庞德、收群盗,威震华夏,就连曹操都惊恐得和群臣商议迁都以避关羽锋芒。可以说,襄樊之战进行到此时,关羽达到了他一生事业的最鼎盛时期。像如同许多英雄人物一样,关羽在他事业最高峰的时候,命运急转直下,最终走向了失败,同时也令许多人在读《三国演义》时叹息不已。关羽这个被作者极力刻画的一个忠义之士,最终仍难逃悲剧的结局,其悲剧根源却实值得探究。
关羽最后在他事业的顶点轰然倒下,成为了一部悲剧里所必需的高潮。《三国演义》这部成功的巨著则向我们展示了关羽不断成长直至毁灭的全过程,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悲剧让我们可悲、可叹。纵观关羽的一生和整部《三国演义》,我们可以发现,关羽的悲剧,是社会悲剧、道德悲剧和性格悲剧的集中体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