快捷方式:发布信息| 收藏公司

真空打气泵(图)

产品/服务:
有效期至: 长期有效
最后更新: 2019-02-05 16:15
单价:
1500.00元/ 个
最小起订量:
1 个
供货总量:
11110 个
立即代理

(发货期限:自买家付款之日起 天内发货)

诚信档案

  • 所在地区:浙江
  •   
  • 收藏本公司 人气:898
    • 详细说明
    • 规格参数
    • 联系方式

    2合1真空打气泵

    冷媒表组加注操作说明: 1. 检查冷媒表零位,如有需要,按调零操作要求进行; 2.清理工作连接部位接口,防止工作过程垃圾进入制冷系统发生系统污染; 压力测试 在冷气系统诊断过程中,经常需要将表组与系统连接以测试系统压力。 在使用你的表组前,用冷媒气体将表组和软管中的空气排出,这样表组就可以和系统连接了。 1. 关闭高.低压阀; 2. 连接蓝色软管到低压测试端口,红色软管到高压测试端口,黄管不用; 3. 运转系统,读取测试压力数据; 4. 比较测试数据与产品制造商技术参数; 5. 测试完毕停止系统运转; 6. 从测试口拆下蓝色软管和红色软管,确信软管上的自动或手动阀门已关闭(将冷媒储藏在软管和表组内)防止释放到大气中; 7. 用其他回收设备回收软管及表组内的冷媒; 8. 储藏表组前将软管自由端与表组前面悬挂件连接,以防止潮气及灰尘进入。 抽真空和加注 注意:抽真空前用回收机回收系统中的冷媒,真空泵只能抽空的系统。 1. 连接蓝色软管到系统低压端口,红色软管到系统高压端口,黄色软管到真空泵吸气口; 2. 打开高.低压阀门; 3. 启动真空泵对系统抽真空; 4. 抽真空完毕先关闭高.低压阀门再停止真空泵运转; 5. 观察低压表真空段3到5分钟,如表针始终指向-1不动,则抽真空成功,否则重复第2到5步重新抽真空; 6. 将黄色软管从真空泵拆下,连接到开瓶阀(开瓶阀与听装冷媒连接)或冷媒钢瓶(钢瓶放上电子称,可能时钢瓶裹上电热毯); 7. 慢慢开启冷媒阀门,松动黄管与表组连接螺纹,用冷媒气体排出黄色软管及表组中的空气,完毕拧紧黄管与表组连接螺母,完全打开冷媒阀门; 8. 开启表组低/高压阀门(按设备商要求),让冷媒流进系统,按设备商技术参数定量加注,加注到规定数量后,关闭低/高压手动阀门; 9. 如制冷剂加注不足,则开动发动机,接合压缩机快速运转,打开低压侧手动阀,让制冷剂从低压侧吸入压缩机。如果加注速度慢,可启动电热毯,以保持钢瓶中的蒸气压稍高于系统内的蒸气压力; 10. 关闭冷媒流出控制阀门; 11. 拆除软管连接,确信软管及表组中的残余冷媒不会释放到大气中; 12. 用其他回收设备回收软管及表组内的冷媒; 13. 储藏表组前将软管自由端与表组前面悬挂件连接,以防止潮气及灰尘进入。 加注量判断 a.汽车空调制冷系统制冷剂注入量按厂家规定进行加注。听装制冷剂外壳上标有容量,使用方便。若所用的是冷媒钢瓶,则可把钢瓶放在电子秤上,按厂家规定量秤出充入的制冷剂量。 b.大多数汽车空调制冷系统都安装有视液镜,如果想知道充入的制冷剂量,可通过视液镜判断充入的制冷剂量是否合适。视液镜一般位于储液干燥器的顶部或冷凝膨胀阀的管路上。在空调运转状态下充注制冷剂时,可以从视液镜上观看到制冷剂的流动情况,若逐渐看不到气泡发生,则就说明制冷剂充注量已达到要求。 c.通常情况下,如果制冷剂加注量合适,那么低压侧压力为0.15-0.21Mpa,高压侧压力为1.18-1.57Mpa。低压侧压力和高压侧压力均偏低,说明系统制冷剂量不足;压力均偏高,说明系统制冷剂量过多。 冷冻润滑油加注。 .用一个有刻度的量筒,盛入所需冷冻润滑油,倒入专用加注器,并将加注器串接于表组低压接口和蓝色软管之间,然后执行抽真空和加注程序,抽真空完毕开启低压阀将其吸入。 数据读取 表盘外环是压力刻度,标有Psi;Kg/cm2.Bar和 x100 Kpa(公斤.巴.千帕)等公英制压力单位,千帕压力读数为表盘刻度的100倍。低压表同时刻有真空刻度,标有真空单Kg/cm2.inHg。低压表量程为-1至0 至8.4kgf/cm2至24kgf/cm2或-30至0 至120Psi至350Psi,高压表量程为0至35kgf/cm2或0至500Psi 表盘同时刻有对应 R12 & R134A冷媒的温度刻度 ,温度单位为摄氏度,,内圈为R12冷媒温度刻度,中圈为R134A冷媒温度刻度。不同冷媒温度和压力有特定的对应关系,高温高压,低温低压,反之亦然。压力是用冷媒表可以直接测量的,通过温度压力关系,可以间接得到温度。

    "};

    您可以通过以下类目找到类似信息:

     

    免责声明:以上所展示的信息由会员自行提供,内容的真实性、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会员负责。环亚汽车网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。

    友情提醒:为规避购买风险,建议您在购买相关产品前务必确认供应商资质及产品质量!